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老南昌应该有这样的画面:修笔的、磨刀的、补锅的、剃头的满街走……这些或清晰或模糊的画面,正是渐渐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老行当”。“老行当”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大到房屋建筑,小到一针一线,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光阴荏苒,日新月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如今行走在南昌街头,已很难觅得它们的踪迹,那些曾经牵系老百姓生活点滴的老行当,它们有的在人们的一声叹息里悄然消失,有的在现代化进程中渐行渐远,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成为一道值得珍藏的风景。
“九佬十八匠”来源于鲁班
在南昌民间有“九佬十八匠,发财靠三缸”的说法(三缸为酱缸、酒缸、染缸)。“九佬十八匠”是旧时人们对于拥有一项手工绝活的能工巧匠以及各类民间艺人的一种概括性总称。
“九佬十八匠”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介绍,九佬十八匠虽不能作为文物看待,但至少应该以一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予以传承。它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记录了一个特定时期的非物质文化。
那么在九佬十八匠中,佬与匠有什么区别呢?梅联华认为,匠主要是生产器具,如日常生活用品中大到房屋,小到针钱,进行这类生产工作的被归为匠。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性工作则被归为佬。简单地说,匠的工作内容基本上会把一种东西变为另一种东西,比如木匠的工作就是将木材变成各种木制品。而佬的工作则是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做一些不改变其本质的修改,比如头再怎么剃,剃完了人还是那个人。这就是佬与匠的基本区别。
相传,九佬十八匠的名称来源于鲁班。鲁班为自己的八十大寿设宴,他的徒弟们纷纷从各地赶回来给师傅拜寿,鲁班也很想念他最得意的27个徒弟,可是,头一天只回来了18个。鲁班把他们叫过来说:“我已经老了,你们要赶紧把我的手艺接过去,艺多不养家,你们要各精一行才好。”于是大徒弟提议让师傅给他们分个行当,经过一晚的苦思冥想,鲁班终于想出了18个行当,定位18匠。第三天,又回来了9个徒弟,他们听到18个师兄都有命名很是着急,于是鲁班又分了九佬给他们。从此“九佬十八匠”各立门户,手艺也越做越精湛。
割脚佬是南昌民间“九佬”之首
在南昌民间“九佬”主要包括割脚佬、剃头佬、阉猪佬、补锅佬、洗磨佬、渡船佬等。其中,割脚佬是九种行业的老大,因为他们同客人一样是坐着工作的,又被称作“平起平坐”,近似现在的泡脚屋。
割脚佬的泡脚水是药水泡制的,有舒经活血的功能,因此,只有患脚病的人才能洗浴,如:“脚气”、“脚垫”、“鸡眼”等。洗浴后割脚佬还会用刀子把脚上成茧的部分割去,让客人可以轻松地走路。
剃头佬就是给人理发的师傅,又称剃头匠或剃头师傅。以前的剃头佬一般都是肩挑一副剃头担子,一头是炉子水壶、一头是理发工具,在乡间走乡串户,在城镇则走街串巷地揽活,遇到需要理发的人就卸下挑担就地给人理发;也有的会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露天摆一张椅子,身旁放着挑担,嘴里吆喝着招揽生意。梅联华告诉记者,过去365体育app区南湖旁曾建有罗祖庙,设有庙会,是理发业的管理机构,其将城区分为福、禄、寿、财、喜5段,各段有头家负责段内理发业事务。每逢农历7月13日罗祖生日,理发业经营者需带香烛到罗祖庙礼拜。
阉猪佬指阉公鸡、阉公猪的人。经过阉割的家畜,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家畜阉割技术的发明,是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据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的考证,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阉割猪的记载。这说明,我国最迟在商代就已发明了家畜的阉割术,我们的祖先对阉割术的作用有着清楚的认识。阉割行业也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行业,他们尊奉汉末名医华佗为行业祖师。
补锅佬又称“炉匠”,行话称“火挑”,属于4两(相当于今天的2两半)生铁以下的生意。指的是专修破铁锅、破鼎罐的人。“补锅佬的扁担两头翘”形容的就是以前肩挑木箱,沿街叫喊“补锅罗”的补锅匠。以前的锅全是由生铁打造,生铁不耐用,加上柴火熊熊,铁锅很容易穿孔、漏水,于是走街串巷的补锅佬大受欢迎。补锅的方法有两种:裂孔轻微的,就用一只补锅钉穿过,扭曲钉尾,用泥抹匀即可。如果裂孔比较大,则用铁粉修补。一般的补锅佬都是走村过户地揽生意,走到哪就吆喝到哪,遇到有人要补锅,才停下来就地作业。补锅佬的祖师是李老君。在民间补锅佬中。流传着“补锅不断风,锯碗不断弓”的风俗。
洗磨佬俗称“断磨的”,是石匠中的一种。石匠可简单地分为粗匠、细匠。粗匠的工作是把山上的石头采切成大小长短不一的料石;细匠的工作则一般在山下,或磨、或錾、或凿、或雕。洗磨佬便属于细匠。这个职业范围很窄,只能洗磨、錾碾或打门枕窝(即放门臼的地方),其他的不许干。而门枕窝还是山上的石匠师兄给山下师弟留的一顿饭,逢下雨阴天,没有活干,赶上谁家修门,便被请去打两个门枕窝,但必须管顿饭。洗磨佬因是石匠中的一种,所以其供奉的祖师爷与石匠相同,都是供奉连太祖为祖师爷。
摸鱼佬源自南昌湖泊众多
摸鱼佬即捕鱼人。传说先民们最早是以捕猎为生,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鱼原来可以吃,但是鱼在水里很不好抓,伏羲氏就发明了渔网,使捕鱼变得容易起来。那时候,由于用来捕鱼打猎的工具简陋,所以人们外出打鱼、狩猎常常得靠运气。摸鱼人信奉张晚,尊为祖师爷。
梅联华介绍,在旧时南昌湖塘里的鱼,由专业的村民捕捞,称“起鱼”,特别是湖滨地区的农民多以捕鱼为业,他们备有渔船、结伴外出捕捞野鱼,沿河捕捞,沿途出卖,形成了鲜明的捕鱼行业。如果湖塘为祠堂或寺庙管理,那么所得的鲜鱼按村民人口进行分配并对捕捞者的渔具进行补偿。在“起鱼”的当日,选取肥大鲜鱼供房族长辈会餐一次。南昌人捕鱼的习俗是与南昌湖泊众多分不开的。古时南昌,大大小小的湖泊几十上百处,为捕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民间普遍有春钓鲫鱼、夏钓草鱼、秋钓鳜鱼、冬钓鳊鱼的习惯。以捕鱼为业多是村民,家家有网、户户有钩。“月出海东头,澄湖百顷秋。万家灯火舞,渔船钓不收”。
同样在河中的还有渡船佬,渡船佬指在小河中划小木船送人载货过渡的人。那时的渡口,一般不要附近过河下地干活的庄稼人的钱,但过往的商人必须交钱,因商人是为钱而渡。渡船佬尊奉孙超为祖师爷。
(责任编辑:南昌新闻)